科普時報記者 項錚
《2022年中國作息報告》7月13日發布,該調查于2022年1月正式啟動,在全國10個主要城市開展,調查對象為25-45周歲的普通公眾。由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睡眠產業分會和倍輕松公司聯合發起,北京零點有數數據科技公司完成。
“有效的睡眠、規律的作息是身體健康的基石”,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會長竇熙照呼吁,希望進一步整合資源,通過宣傳科普教育,讓大眾意識到睡眠的重要性,養成良好作息習慣,確保有規律的睡眠。
幾點算熬夜?大多數人想錯了
此次調查顯示,很多人不知道幾點睡屬于熬夜?,F代醫學普遍建議在23點之前入睡,23點以后睡覺屬于熬夜。但本次調查顯示,四成以上公眾認為23點到24點之間算熬夜,甚至有接近三成(29.1%)的人認為只有堅持到零點以后不睡才算熬夜,能正確認識到的應該在23點前入睡的公眾比例僅占27.2%,公眾普遍對“熬夜”存在認知誤區。
在對熬夜形成的錯誤認知下,晚上熬夜成為生活的常態。調查顯示,接近半數以上人群經常熬夜,每周有4天及以上晚于23點入睡,而在熬夜的原因中,玩手機和工作是兩大頑疾。一方面,公眾不睡覺的夜晚大多已被屏幕霸占,主動或被動的選擇娛樂消磨時間;另一方面“996”人群、管理層、高收入人群,迫于高強度的職場壓力,熬夜工作的情況也較多。 25-45周歲公眾在工作日普遍會“早睡早起”,但在周末和假期會進行“報復性熬夜”,且公眾的作息規律受行業特征影響較為明顯,以外賣員、快遞員為代表的靈活就業者作息不規律問題更突出。
熬夜的危害,你知道多少?
調查顯示,大多數熬夜的公眾對健康有擔憂。擔憂既有“內在”方 面,如免疫力、三高、猝死、生殖系統功能等,也有“外在”方面,如脫發、皮膚變差、衰老、肥胖等。45.3%的熬夜人群會擔心熬夜傷“心”,加班人群更甚。
熬夜的“因”各有不同,但最終都會導致同樣的“果”。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在對近50萬國人調查后發現,失眠癥與10年內中風等心腦血管發病率升高有關。
綜合美國哈佛大學一項針對70000名45-65歲的女性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睡眠時間過短不利于心臟健康。與每天睡8個小時的人相比,每天睡眠時間低于5小時可導致心臟疾病概率增加40%。其原因在于,短期睡眠剝奪就足以使交感神經系統緊張,并導致血壓升高、可的松和腎上腺素等壓力激素分泌增加、糖耐量降低、心跳不規則,而所有這些因素都是導致冠心病的先兆。慢性睡眠剝奪能促進高血壓、肥胖和糖尿病的發展,而這些又恰是誘導心臟病發作的因素。
睡眠經濟市場規模超過4000億元
近八成公眾遭遇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包括工作、家庭、感情等在內的個人相關因素以及聲、光、溫度、濕度等外部環境均會對睡眠產生影響。男性和女性、70后和80后、90后對各類因素的敏感性表現出差異。
改善睡眠方式多樣,公眾最為認可的是熱敷、泡腳等“溫暖療法”。各類助眠儀器和寢具也成為了優質睡眠的必要投資方向,線下體驗店和傳統電商是相關產品的主要消費渠道。越來越多的“睡眠障礙”人群愿意為睡眠買單。
《2022中國作息報告》顯示,已經有29.4%的公眾曾經有過助眠儀器消費經驗,據估計,2021年中國睡眠經濟市場規模超過4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