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朱圣鴻(右后)與《在南極的500天》作者李航在武漢大學合影留念。李航 攝
《在南極的500天》插圖“中山站光繪攝影作品” 李航 攝
編者按 武漢考生朱圣鴻在今年高考中取得675分的高分,被武漢大學測繪學院錄取,是武大湖北省錄取新生最高分。選擇武大,源于他3年前偶然讀到了武漢大學南極測繪研究中心的研究生李航所寫的《在南極的500天》,書中記敘了科考隊員在南極越冬的真切體驗,描繪了純凈神圣的南極風光,激發了他對南極的向往,萌發了去南極科考的遠大志向。由此也讓他與武漢大學結了緣。
可以說我和《在南極的500天》這本書的相遇及重識都算是一個奇跡了。
三年前,同樣的時間點,我正在沈陽旅游,一個人踏進了沈陽圖書館的大門。在一排排整齊的書架前,在琳瑯滿目的書本中,我尋找著能陪伴度過整個下午的那一本。興許是出自對地理的喜愛,在角落的一個書架吸引了我,上面不僅有關于地球三極的科普書籍,也有科考隊員或記者前往三極寫下的游記。我當時對南極的印象,僅是冰雪、企鵝、極光,以及更早看過的一篇發生在南極的小說。也許好奇真正的南極生活是否如小說中所描繪的那樣,我拿起了這本《在南極的500天》。
翻開書,其生活化的文字、精美的攝影圖片一下就吸引了我,讓我有了繼續看下去的渴望。在平時的閱讀中,我除了喜歡情節離奇的推理小說,同樣喜歡閱讀游記。我曾經讀過彭怡平寫的《紅色列車》,同樣是平實的文字、豐富的配圖,將2000年的俄羅斯以及聞名遐邇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呈現給讀者,使我如臨其境。樸實的文字能折射出真實的心情,拍攝的圖片能再現真實的場景,這就是為什么我對《在南極的500天》充滿親切感,并且樂意讀下去的原因。
在閱讀過程中,真正讓我埋下南極夢種子的,或許是這本書與我對未知生活的好奇,對自然奇觀的向往,對寧靜內心的渴求所產生的共鳴。
書中所描繪的無論是乘坐“雪龍”號橫穿西風漂流、破冰航行,還是與企鵝、海豹等極地動物零距離接觸,抑或是在這片無國界的土地上與其他國家的考察隊員進行交流與溝通,更不用提在零下幾十攝氏度的黑夜里抬頭仰望布滿極光的星空……這些在日常生活中難以體驗到的經歷,無不令我好奇,令我憧憬?;蛟S是年輕與冒險精神,讓我希望這些經歷也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痕跡。
對自然奇觀,乃至對整個外部世界的向往,最初可能源于我與《孤獨星球》這一系列書籍的接觸。我先后閱讀過這個系列的《俄羅斯》《美國》《意大利》以及《歐洲》,雖然是旅游類書籍,但書中所描繪的異域風光讓我見識到了俄羅斯橫跨歐亞的西伯利亞大鐵路,美國各具特色的國家公園與現代都市,意大利富含的藝術與美食的寶藏和其他國家的古典建筑及自然風貌。閱讀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在廣袤的土地上,還有如此多的人文、自然景觀等待著我去發現、去探索。而作為未經人工雕琢的大陸,南極的一切景觀都是大自然的饋贈。在作者所拍攝的照片中,極光占了很大的一部分,也正是這些顏色與形狀都變幻莫測的極光與背后璀璨的星空相互呼應,給我這個從小生活在城市,從未見過極地星空的人帶來了莫大的震撼,讓我深感大自然的偉大。
最后,也許是一點個人的牢騷,在紛紛擾擾的社會中待久了之后,不免心生對于內心的寧靜,乃至一點孤獨感的渴求。而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南極,每年都會經歷長達數月的極夜,在與世隔絕的土地上,在持續的黑暗中,擁有屬于自己的不被打擾的短暫時間,就像書中所說“享受著這被遺忘在世界角落的時間”。在當時來說可能有些逃避現實的意味,現在來看,可能更多的是對寧靜內心的渴求吧。
至此,在我合上書的那一刻,我就已經立志成為中國南極考察隊的一員,期待著奔赴南極的冰天雪地。
盡管書中的文字和圖片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甚至對我的人生軌跡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可惜的是,當時我并沒有記下書名,而高中三年緊張的學習生活,使我沒能騰出時間再找到這本書。直至今年高中畢業,我前往廣州旅游,在廣州圖書館相似的角落里,我再一次與它重逢。原來書名是《在南極的500天》,當我看到書的作者李航是武漢大學南極測繪研究中心的研究生時,毅然選擇武大測繪學院。
我很慶幸在初升高這一關鍵階段遇見了這本書,為我樹立起了夢想的燈塔,指引我三年拼搏的方向,最終在高考取得優異的成績,自信地踏入武大的校門,并且有幸見到了作者李航。而夢想的終點并非在此,奮斗的路途從未終止,往后依然,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