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創手記
《菲利普·迪克傳》,[美]安妮·R.迪克著,金雪妮譯,新星出版社出版。
菲利普·迪克是我的科幻小說啟蒙作者之一,《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與《高堡奇人》都塑造了我最早的科幻觀,《帕莫·艾德里奇的三處圣痕》至今是我最喜歡的文學作品之一。后來,我著手翻譯《菲利普·迪克傳》時,發現這本傳記所傳遞的是在其他傳記中難以覓得的親切感。
另外幾部關于迪克的傳記各有所長,然而有一點共性,即記敘者都在以旁觀者的視角去描繪這位科幻大師,用冷靜的筆觸記錄他的一生,最后提煉出“貧窮、疾病、宗教、妄想癥、致幻劑、邊緣化”一類的關鍵詞。由此,菲利普·迪克也成了像他作品中一樣具有傳奇和荒誕色彩的人物。
然而,在迪克的第四任妻子安妮·魯本斯坦·迪克筆下,我們看到的迪克截然不同。她將菲利普·迪克的神話祛魅,露出下面最真實的血肉,她從始至終都沒有把自己定位成一個旁觀者。誠然,在評判一部傳記是否優秀的時候,讀者最在意的是其客觀性??砂材輰ψ约涸谟洈r帶有的感情色彩毫不避諱,坦然地把自己對菲爾的感情也融入記敘之中,成為這段獨特回憶的一部分。
天才、瘋子、癮君子、殉道者、大師、罪人——當大多有關菲利普·迪克的評論都試圖為他貼上標簽的時候,安妮的傳記卻截然不同:沒有定論,沒有褒贊或是指責,有的只是她在文中反復抒發的“我不知道”。在她筆下,邊界統統是模糊的。西馬林雨后松軟泥土的觸感,廚房里乳脂軟糖的誘人香味,窗口透出的昏黃燈光,兒童嬉笑打鬧的聲音,作家敲響打字機時的美妙節奏……她以大量的細節去盡可能忠實地復現她所經歷過的一切,至于評判,則由讀者在全方位接觸過迪克和他生活的世界之后再行定奪。
安妮的寫作過程頗有幾分精神分析的意味,是對迪克的,也是對自己的。她時時刻刻都在記錄思想和認知過程,剖析自己的內心,反復咀嚼回憶,捕捉一閃而過的直覺。從敘事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敘述自己人生的過程也恰似精神上的旅途,需要撕開結痂的傷口,分析混沌的情緒,于情感于理智,都是嚴苛的考驗。
當年的迪克身上究竟發生了什么?迪克以怎樣的方式在影響著身邊的人,并同時被身邊的人影響?迪克看到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樣的?他的創作和人生之間有什么關聯?這些我們時時思索的問題,安妮自己也渴望得到答案。
書中反復出現有趣的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場面,即安妮盡力把自己代入迪克,去感知他的情感與想法。她不僅在試圖解析迪克的認知,也在通過他的眼睛來看自己。正如她自己所說,寫完書擱筆的一刻,困擾了她20年的心結似乎也同時冰消雪融。我們仿佛看到她在認知的深淵里一次次下潛,勇敢地直面銳利的巖石和猙獰的刻痕,小心翼翼地撬開母貝,取出一顆顆發光的珍珠。
菲利普·迪克或許是對虛構世界與現實生活區分得最不明確的作家之一,“模糊的邊界”即是他作品中最突出的母題。他的科幻中摻雜著大量的現實探討與隱喻,而他的現實——起碼是他所感知到的現實——大約也一樣充滿科幻色彩。
這是一部代入感極強的傳記,作為譯者,我更是得以用一種最親密的方式去貼近安妮的文字和迪克一生的故事,在腦海中構建出每一幕,自行消化其中的意味,然后再用中文復述出來。安妮的文筆非常容易牽動讀者的情緒,我也實在不是一個沒有感情的翻譯機器,因此當翻譯工作進行到第二部分、迪克的人生逐漸轉入黑暗的時候,我發現自己不得不時時停下來休息,紓解心中的積郁。進行到第十一章《科幻作家之死》的時候,我甚至需要短暫地合上電腦,趴在桌上先哭為敬。
能夠花上幾個月的時間,以這種獨特的方式陪伴我最愛的作家之一重新走過他的人生,是一段永遠都會令我感動并珍惜的經歷。